【圖書資訊處_達人講座報導】從文化時代背景談動畫角色之美

【圖書資訊處_達人講座報導】從文化時代背景談動畫角色之美

【圖文 /陳韋彤、蔡佩珈】
【編輯/高雅慧】
【攝影/邱莉婷】

世新大學圖書資訊處於本(10)月16日舉辦達人知識講座,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張白苓副教授,以美的定義,談動畫設計的「時代」、「文化」、「美學」及「色彩」層面,從美感欣賞到動畫角色與整體動畫,探討《動畫角色設計之「美」》。

美感欣賞:知覺、主觀與客觀

「美是一種知覺,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。」張白苓將看美的意識定義成一種知覺感受,她舉古松的國畫為例,認為人在看美時,會先從知道這是一棵松樹,再更細緻的用個人主觀意識觀察松樹的美醜及顏色等。此外,張白苓談及主觀意識,又以商人、植物學家以及藝術家三種不同身分的態度說明,人的主觀意識分成實用性、科學性及藝術性,並透過不同身分的不同角度,指出人看同一幅古松國畫觀察的層面不盡相同。

同時,張白苓強調,雖然主觀無關對錯,純粹是個人觀感,但若要擁有審美的眼睛,就必須放下個人身分角色,才能見到美。

圖一: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張白苓副教授透過《包子Bao》角色設計及劇情,說明美的深層意涵。

文化、時代的縮影:芭比與包

「芭比美不美?你覺得她什麼地方美?」張白苓提出問題,並與現場同學互動,得到的多數答案幾乎都是從芭比的外觀回答芭比的美。然而,張白苓指出,美的評斷除了外觀以外,更多的是存在於它所代表的文化層面以及時代意義中,張白苓介紹芭比的美是一種「美國夢的展現」,同時也代表著順應潮流反映出的美國新美學。

圖二:現場學生提出對美的看法與主講者張白苓副教授互動熱絡。

張白苓認為動畫角色在展現文化與時代的同時,更多是個人情感的投射,並舉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華裔導演石之予的代表作品《Bao》為例,故事中的主角包寶寶,正代表著石之予自己,而整個動畫內容更是她自己的人生縮影。此外,張白苓也說明角色上參雜著東方文化的一些傳統觀念,比如包媽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個性、帶有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觀念,用角色點出了東方社會在家庭關係、人格上的問題。

動畫的美學與色彩

演講的結尾,張白苓提及在角色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美學及色彩,她指出,美學中包含歷史、神話以及民族精神,如宮崎駿的動畫中涵蓋日本的傳統;而色彩的一致,也能讓整部動畫看起來不是雜亂無序,更能從中反映出動畫的主題精神、情緒氛圍,讓動畫的結構清楚明瞭。

最後,在動畫與角色設計的過程中,張白苓提醒「生活」及「經歷」的重要,沒有經歷就很難真正看見那一層面的美。她強調美感固然重要,但理解透過動畫傳達的觀念同樣重要,美是一種文化底蘊,因為對文化的理解以致於能了解某些形狀、符號、顏色、圖案和材料對社會的意義。

更多精彩內容,請參考:https://photos.app.goo.gl/f2JstH9u756uoheG9

圖書資訊處敬啟